《两淮采煤沉陷区水面光伏发电规划报告(2016—2018年)》经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的评审会审议后,正在经安徽省电力设计院等其他机构进一步完善,并最终等待国家能源局的批复。
先来了解下两淮地区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的基本状况吧:
地理位置及区域
两淮地区位于华东腹地、淮河中下游地区。本规划涉及城市包括淮南、阜阳、宿州、亳州、淮北五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1′—118°04′,北纬32°25′~34°18′,东连江苏、西接河南、北靠山东
截至2014年底,两淮地区目前开采沉陷地面已超过400平方公里,沉陷土地255平方公里。
本次采煤沉陷区规划涉及到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五市,总体沉陷面积为78万亩,其中水面面积为38万亩,可用于光伏发电的水面面积约为80200亩。
气象资源
两淮地区气候上属于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00~250天,年平均气温为14~17℃,全年平均降水量为773~1670毫米。全年日照小时数约为2100小时,光能利用潜力较为可观。
安徽省太阳能资源基本属于太阳能资源第三类地区,皖北低山丘陵的阳坡地区存有零星的第二类地区,总体来讲全省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不大,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4100MJ/( m2·a)和4800 MJ/( m2·a)之间。
装机规模
综合考虑采煤沉陷区的太阳能资源、工程地质、土建工程布置、交通运输及施工安装条件,结合当地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敏感用地,规划方案选择包括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5个市共80200亩水面及33457亩陆地用于沉陷区光伏电站建设,初步拟定总装机容量为320万kW。
实施步骤
两淮采煤沉陷区水面光伏发电规划方案总装机容量为320万kW,规划的起始年为2016年,终结年为2018年。规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6年,优先邀请具有光伏电站业绩、投资实力大、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参与,先在各市分别建设一批示范、实验项目,本阶段拟建设光伏项目容量为120万kW;
第二阶段:2017年,依据已建成并网光伏项目积累的经验,逐步优化采煤沉陷区光伏项目建设并确定开发容量及准入机制,本阶段拟建设光伏项目容量为100万kW;
第三阶段:2018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本阶段拟建设光伏项目容量为100万kW。
各个市规划容量、年平均发电量及年平均利用小时数见下表:
目前,两淮采煤沉陷区总面积约为78万亩,其中水面面积约为38万亩。
两淮采煤沉陷区水面平均水深约为6米,部分地区水深超过10米,较难进行有效利用,目前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水上旅游休闲公园开发和水产养殖。
附图3.4-1 两淮采煤沉陷区光伏站址规划图
淮北矿区涉及淮北、亳州、宿州三市,煤矿范围为:东起京沪铁路和符离集-四铺-任桥一线附近,西止豫皖省界;南自板桥断层,北至豫皖和苏皖省界。东西长40~150km,南北宽135km左右,面积约12350km2。根据地质构造的发育特点和地理位置,以宿北断层为界大致将矿区分为北、南两大块。其中北块为濉萧区;南块又被南坪断层和丰涡断层分划为东部的宿县区、中部的临涣区和西部的涡阳区。
淮南市境内现有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能源公司和皖北煤电集团三大采煤企业。目前采煤沉陷区主要分布在凤台县和潘集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毛集实验区等1县5区,涉及27个乡镇。
水面光伏电站支架基础型式
水面光伏电站根据水域深浅及水底地质情况,按基础固定形式可分为桩基固定式和水面漂浮式。桩基固定式适用于水域深度较浅区域,通过水上打桩机将直径300mm左右的管桩打入水底,端头制作光伏支架系统,桩基固定式技术成熟,施工简便。水面漂浮式适用于水域深度较深区域,通过制作塑料浮箱或浮筒+工字钢整体底座的的形式漂浮于水面,浮体固定可采用将浮体、连接杆和岸边串联在一起,或用缆绳锚固于岸上,水深处可采用锚块沉于水底,缆绳牵引的锚固方法,该技术也比较成熟。
采煤沉陷区总体容量规划
综合考虑考虑了采煤区的太阳能资料、工程地质、土建工程布置、交通运输机施工安装条件,集合当地采煤沉陷区村民搬迁情况,以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用地,规划方案选择包括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淮南市5个市共计约80200亩水面及33457亩陆地,按原则上地面不超过26亩/MW、水面不小于35亩/MW,初步拟定总装机容量320万kW。规划的起始年份为2016年,终结年为2018年。各县市的规划装机容量见下表:
淮北市
毫州市
宿州市
阜阳市
淮南市
两淮地区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实现目标:
1. 建设重点示范工程
从2016开始,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施水面光伏发电重点示范工程,在两淮区域建设3~5个光伏发电重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带动两淮沉陷区水面光伏电站的加快推广应用。
组织开展水面光伏发电推广应用的宣传和科普活动,建立一批科普基地,编制宣传册,树立一批水面光伏电站建设典型,推广一批水面光伏电站新技术和产品,提高全民对水面光伏电站产业的认识和应用的自觉性,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 形成水面光伏产业格局
(1)构建产业链。安徽省现有以阳光电源和晶澳太阳能为首的光伏龙头企业以及众多电力电缆和变压器制造企业,引进水面光伏浮筒、浮箱制造企业,形成完整的水面光伏电站建设产业链。
(2)形成产业格局。通过大规模水面光伏电站建设,使安徽省内光伏电站建设配套厂商之间实现无缝对接,通过产业聚集、优势互补、配套协作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格局。力争2025年底,水面光伏产业格局初步显现。
3. 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通过水面光伏电站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通过不间断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水平,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优势,争取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主导权,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