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间2017年5月10日,“著名”光伏企业SolarWorld(以下简称SW)在其官方网站的投资者关系板块上公布了题为“资不抵债”的一则短消息,标志着这家公司即将启动破产程序:“董事会经过认真考量,做出决定:由于经营失利及价格下降,导致公司债务高企,不得不申请启动破产保护程序。目前正在评估SolarWorld集团附属子公司是否也要相继启动破产保护程序。”
当心再被“反咬一口”
该消息引起了中国光伏产业人士的密切关注,部分声音传出来欧美对中国光伏双反的“紧箍咒”会松下来。保利协鑫副总裁吕锦标向光伏們表示,“SW的破产不会缓解欧盟及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措施,SW本身代表行业,它背后还有五六家匿名申请人。SW破产后,会有其他企业站出来对付中国,而且欧美提起反倾销还不一定需要对应的行业提出,比如美国的钢铁协会,就经常代表其他产业——如纺织业,向中国纺织产业提起双反。”
吕锦标还提醒业内人士,要留意SW的“反咬一口”,“从其口口声声指责中国企业的过往看来,还要警惕其提起新的诉讼。如2012年10月,美国一家叫Solyndra的光伏公司,于2011年破产后反而向中国三家对美出口的主要光伏企业提起反垄断诉讼,索赔金额高达15亿美元。Solyndra是做薄膜光伏组件,而它起诉的这三家都是晶硅光伏制造商。后来中国企业赔偿不等数额后才结案。”
吕锦标强调,“还要注意其夸大中国对美光伏产业损害,影响4月份美国提出的对进口美国光伏产品的全球保障措施调查,这项调查就是针对中国光伏企业,使得转移东南亚等中国本土之外的光伏产能也无法出口美国。另外,SW总部还可能在欧盟提出与美国上述201条款相似的对中国光伏进一步限制的贸易摩擦。
错在自身
事实上,SW的运营更多与其自身的经营策略有关系。在不久前SW的第一季度业绩公告中显示,组件销售量382 MW,同/环比均有所增加(2016年第一季度为340MW,2016年第四季度为348MW)。受2016年中旬以来全球组件价格下跌的影响,本季度营业额同比下滑至1.86亿欧元(2016年第一季度为2.13亿欧元),但环比增加(2016年第四季度营业额为1.64亿欧元)。2017年第一季度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1800万欧元,2016年第一季度为200万欧元,2016年第四季度为亏损4100万欧元。2017年第一季度息税前利润(EBIT)为亏损2800万欧元,2016年第一季度为亏损1000万欧元,2016年第四季度为亏损5100万欧元。SW宣称本季度所有经营指标均符合2017年度预期。
截至2017年3月31日,SW流动资金为8400万欧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为8800万欧元。2017年第一季度,SW转变经营策略,把重点放在PERC单晶电池及组件上,并进行了数百名德国工厂的裁员,这一转型仍在实施当中并一度有望在今年完成生产转型。但不曾想到申请破产保护的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据PV-Tech介绍,在过去一年中美国几乎没有出现过新的光伏电池产能大规模提升,但中国光伏企业赛拉弗(Seraphim)在美国的160MW产能的工厂已经满产,并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增加一倍的产能。PV-Tech还做了一个对比,First Solar在美国的两条第四代组件生产线处于满产状态,并且改造中的生产线将在一年后投入第六代高功率组件生产。
吕锦标对此评价道,“在去年光伏市场还不错,今年单晶价格比较高的情况下还连续亏损,说明其竞争力确实低很多。其业务这几年主要依赖美国公司,所以这次破产重整一定要解决美国公司。”
SW何去何从?
会不会有中国企业去收购SW?谈到这个问题,吕锦标表示,“中国企业接手SW的电站资产有可能,收购其生产工厂没有意义,其单晶产能没有任何竞争力。至于有人想象的可以通过收购SW达到左右美国或欧盟对中国光伏的贸易限制进程,是很天真的想法,即不可能,也不现实。也没人真的愿意这么去做。”
至于当年提起双反申请的SW美国公司何去何从,SW公告中也提及,“目前正在评估SolarWorld集团附属子公司是否也要相继启动破产保护程序”。吕锦标补充道,“总公司破产一般会把美国等其他分公司一起进入程序,只不过接手人可以考虑不同资产的支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