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为β- CuSCN结构图,右侧为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一块完整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横截面图。
日前,来自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人员通过引入硫氰酸亚铜(CuSCN),成功使钙钛矿电池的运行稳定性得到提升。
在加速老化实验中,电池被置于60℃的阳光下暴晒1000小时,研究人员发现在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的保护下,电池的运行效率下降不到5%。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迄今为止CuSCN钙钛矿电池所达到的最高稳定水平—稳定度维持在95%左右,发电效率为20%。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一直在从事相关研究,为钙钛矿电池寻找便宜又稳定的空穴传输材料,最终把目光锁定在CuSCN这种稳定、高效、便宜的材料上。不过,根据之前的研究,钙钛矿电池在效率和稳定性方面都得不到实质提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米夏埃尔·格雷策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动态解决方案,以此制作厚度为60纳米的CuSCN沉积膜。通过这种方法,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20%以上。
此外,通过在钙钛矿光敏层和CuSCN空穴传输层之间加上一层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作为分隔层,电池稳定型就能维持在初始水平的95%,同时能以最大功率运行100小时。
研究人员还发现,钙钛矿电池稳定性低的根源在于随着电池的运行,钙钛矿光敏层和CuSCN空穴传输层之间的接触会减少。
研究人员米夏埃尔·格雷策尔说道:“这是钙钛矿电池研究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为这种充满前景的新型光伏技术的大型商业化应用铺平道路。”
另一位研究人员M. Ibrahim Dar也强调了本次发现的重要性:“此次研究成果将惠及成千上万名该领域的科学家,他们一直在急切地寻找一种材料,能取代当前使用的昂贵的有机空穴传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