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台湾三家主要光伏电池片厂家昱晶、新日光、升阳光电宣布:今日上午已签署《合并意向书》,开始推动三家合并为一家的计划,协议由新日光作为合并后的存续公司,采用合并吸收方式合并其他两家,合并后将存续公司更名为“联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计划由新日光洪传献博士担任董事长、昱晶潘文辉博士担任执行长,预计于2018年第三季度完成合并。
三家厂商中以昱晶最大,电池片年产能约2.2GW,海外厂在泰国,旗下还有硅片厂昱成;新日光在台湾、中国和越南等三地有产能,电池片年产能约1.6GW,组件年产能670MW;升阳光电则有台湾、马来西亚等产能地点,电池片年产能约1.2GW。三家厂商完成合并后,光伏电池片总产能将达5GW,即可取代目前台湾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厂茂迪跃居宝岛第一。此外,为提高垂直整合度,联合再生能源未来2-3年内也拟将合并后的组件产能提升至3GW,且随着持续深化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下游光伏系统业务将有机会于五年内达成每年1GW的目标。
据称,此次“太阳能大联盟”不单纯只是市场动态,政府国发基金也将注资(据称40-50亿新台币,确切挹注资金数量须等申请流程走完才能得知),经济部派任董事,目标是在国际上打造出台湾自有的光伏品牌。
PV InfoLink观点
三家电池厂合并之后,单从电池厂产能来看,“联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产能将达5GW,仅略低于世界最大的电池厂——通威太阳能的5.8GW。然而,这三家电池厂产能分散,设备效能也远不及近两年新扩线的电池产能,除了PERC技术较为成熟、采买原材料议价能力增强之外,其实综效难以发挥。
盘点三家厂商的产能布局,虽然昱晶有上游硅片厂昱成,新日光、升阳光电有下游组件产能,但其实产能大小远低于电池片产能,尤其从最为重要的出海口来看,三家厂商的组件总产能不到1GW,因此其实出口的拓展还是得依据各家电池厂先前积累的客户渠道。
销售端
回顾过去三家电池厂的发展,其实与其余台湾企业差异不大,约有6 - 7成的订单都销往大陆或大陆厂商的东南亚海外组件厂,三家厂商销售客户重叠性高。海外部分,升阳在欧洲深耕已久,昱晶则在印度、东南亚近期颇有突破,但各地电池片厂最后终须回归到成本面去与其他电池厂做竞争。
若合并后并未让电池成本显著降低,则台湾厂商依旧与大陆电池厂的成本有将近0.02美元/W的差距,在销售面上的进展与并购前并无太多变化,且面对庞大的产能包袱,面临淡季时销售压力将比以往更加庞大。
采购端
三家厂商合并的另一大好处是在采购端的综效。过去一年,台湾电池厂在面对单晶、多晶硅片缺货之时,总是率先面临硅片断货问题。若将产能合并,供应商对合并后的“大电池厂”或许信心、供应意愿都将增强,让未来的采购较有优势。
研发端
昱晶、新日光的强项在于单晶PERC技术,升阳光电的强项则在多晶PERC技术,此外,新日光还有异质结(HJT)的研发经验。但目前三家厂商的高效产能各自分散,在合并之后,研发端是否可以顺利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还难以窥探。
从整体战略角度来看,合并后的采购及营运费用或许能降低些许成本,也较易取得台湾相关的基金及金融机构支持,不排除之后也会有其他电池厂加入,让此平台继续扩大。而相关基金不仅能让已经缩减资本支出已久的台湾厂商再次提高电池片及下游组件的设备投资,也可能强化相关材料的供应链。
整体而言,合并将于明年三季度开始,而淡季的寒冬已在眼前,在接下来的季度里,能否先启用资金开始强化现有能力,以及如何不重蹈没有品牌优势、下游出海口不明确、成本持续比大陆电池产线高、市场转折台湾厂商反应不够即时的覆辙,还有待此合并案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