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了《2016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对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资源储量和分布、“十二五”及2016年发展情况、行业近期发展特点、政策和相关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2017年及2020年“十三五”中后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6年底,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20.17亿千瓦,约占全球装机总量的30%;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86亿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72%。其中,风电、光伏发电增长迅速,2006-2016年间风电装机增长近7倍,年均增速约为15%,光伏装机增长超过200倍,年均增速超过70%!
到“十二五”末,中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居全球首位。其中,2016年全国新增光伏3454万千瓦,累计并网7742万千瓦,分布式电站累计并网累计1032万千瓦,全年光伏发电量662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12%。
太阳能行业发展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电池、组件、逆变器效率提升。
常规单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9.8%和18.6%,先进单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1%和19.5%以上。常规单晶、多晶硅组件效率分别达到17.74%和16.7%,高效单晶、多晶硅组件效率分别达到18.35%和17.2%。逆变器转换效率、电能质量、电力输出稳定性、安全性能、智能化程度 等指标均得到了提升。随着光伏发电的技术进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建设成本和上网电价不断下降,光伏电站成本降至7-6元/瓦左右,整个“十二五”期间总体降幅约45%。
(2)多元化利用成效显著。
光伏发电与扶贫、沉陷区治理、农业、渔业等领域的综合利用结合越发紧密,有效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并对当地民生起到了显著的而提升作用,如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516万千瓦,可帮扶贫苦户数55.6万户。水光互补、风光综合利用、以光伏为主的微电网等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形式多样化发展,有效发挥了多种能源品种运行特性,提高了综合利用效率。
(3)分布式利用迅速发展。
到2016年底,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为1032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3.3%;2016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424万千瓦,同比增长200%;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有较大增长。
展望“十三五”中后期,可再生能源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稳中有升。其中水电有序稳步推进,风电中速平稳增长,光伏发电高速快速增长,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多样化齐头并进,光热发电、地热等新型利用形式完成初步规模化示范。到2020年,水电装机预计突破3.8亿千瓦,风电装机预计突破2.3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预计突破1.6亿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预计突破15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以上。
随着应用领跑者基地和技术领跑者基地的推广建设,光伏高效组件产能预计将陆续扩产,双面发电、N型电池等新型技术应用逐步得到规模化应用,光伏系统效率将实现显著提升,电站发电成本显著下降,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光伏用户侧平价上网。2018-2019年期间分布式光伏发电价格下调,分布式光伏发电将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成为中东部地区光伏建设主要形式。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各类“光伏+”形式在中东部地区有望得到大面积推广。
(本文由水规总院《2016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内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