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某活动的预告上看到一个陌生的公司名字与一众知名光伏组件企业共同出现在某活动协办单位名录,而且连个logo都没有,叫兽突然觉得必有玄机,习惯性手机APP一查,原来这“建开阳光”,是泰州的ET Solar(中盛光电)组件厂易主更名而来!
说起这个ET Solar(下称“中盛”),确实是一个光伏行业的“异数”,其2005年就进入光伏制造领域,可谓是骨灰级元老,但中盛并没有像其他光伏制造企业一样疯狂扩产,而是在下游项目服务端发力,特别是海外EPC市场。中盛曾经在海外光伏市场创造了“五个最多、一个最高、一个最广”的记录,即开发项目最多、承建项目最多、在建项目最多、储备项目最多、分子公司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交付项目最广。做项目的利润比单纯卖组件肯定高2倍以上,但由于项目周期的问题,对资金成本的要求也更高,说白了就是卖组件“短平快”,但做项目就是“长深慢”,所以EPC公司对低成本资金是非常渴望的,这也不难理解在国内领跑者项目基本都是央企在玩,一般民企玩不动。
多年来,中盛一直在资本市场门口打转,从纽交所到新三板,一直到现在终于借嘉泽新能的壳无限接近上交所主板(靴子还没最终落地)。据此次嘉泽新能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显示,其拟作价25亿元购买中盛光电100%股权,其中现金支付约2.56亿元,股份支付约22.44亿元。中盛光电2017年资产总计为22.44亿元,净资产7.51亿元,此次收购评估增值17.48亿元,增值率高达232.64%。
中盛光电也为这25亿的高估值做出了更高的业绩承诺,其承诺2018年、2019年、2020年的预测净利润分别约为2.1亿元、2.8亿元、3.7亿元,而其2017年盈利仅为1.15亿元。这样的高估值和高承诺也在4月18日受到上交所的质疑。上交所问询函要求嘉泽新能补充披露中盛光电公司咨询、开发、运营和系统集成各自的收入确认政策、收入占比情况和成本构成,并结合行业竞争环境说明其公司行业地位。恰恰在这个关键节点,中盛将组件制造业务转卖给“建开阳光”,说明其组件制造业务是最拖后腿的那一块,而这也是有迹可循的,请看下图叫兽在网上搜到的一些蛛丝马迹。
而中盛光电的海外EPC业务似乎进展也不是特别顺利。2017年12月4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普莱森顿的中盛光电美国子公司ET Solar向联邦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资产不到5万美元,但债务为1000万至5000万美元。这也部分反应出海外的项目虽然利润比国内高,但其风险也不小。
那“建开阳光”是什么来头?查到最后的母公司是“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百度百科显示,其是1993年10月11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司局级。原隶属于国家内贸部, 2002 年起隶属于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4 年划归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大家注意,原来这个公司的背景母体只是个事业单位,其注册资本只有12万元!该中心旗下产业众多,而且还入股了多融财富、胖胖猪、好好理财、三农金服以及铂恒金服等P2P平台,是继和平影视系、华信系、浙江光大系、中房系、华宇系等网贷平台国资系之后,又一潜在国资大系。而上述“建开阳光”的上级控股公司-中商建开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则是一家2017年才成立的新能源投资企业。
言归正传,无论是中盛借壳嘉泽新能,还是中盛组件转手建开阳光,似乎都是一个双赢的资源洗牌。而回到标题之问“630后中小光伏组件企业怎么活?” 叫兽观点如下:
1、不作就不会死:如果是没有高负债率的中小光伏组件企业,生存完全没有问题。组件人家不喜欢,就自己做项目用;国内看不上,咱就卖到亚非拉;市场需要小尺寸,咱就手工弄点小尺寸,总之一句话,小而灵!反倒是那些负债率高于60%以上的组件巨头们应该多担心一夜倒下;
2、一招鲜吃遍天:天马的“疏水涂层组件”,正信的“石墨烯组件”,友科的“锁扣式防水组件”,日托的独家“MWT组件”,赛拉弗的“日食叠瓦组件”,瑞元鼎泰和亚马顿的“抗踩超薄双玻”,有特点的组件不胜枚举。只要你有“一招鲜”,不怕大象闹翻天;
3.不要跪着营销:有独特的产品,如果有更好的商业模式,会如虎添翼!对于弱势品牌,永远要记住不要跪着卖东西,思维要站在更上游的角度分析,你的目标客户需要什么资源,如果你能获取其需要的,然后把你的产品导入进去,岂不更高明?此外,像三晶的“共享运维”、绿城“粉丝营销”、汇通达“共享通路”等互联网新思维也非常值得借鉴。
来源:光伏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