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一年一度的SNEC光伏盛宴在上海拉开序幕,单晶黑马企业——乐叶光伏推出新品Hi-MO1。
据乐叶光伏副总经理陈宏介绍,Hi-MO 1是基于乐叶光伏凭借自身实力和母公司隆基股份的长晶技术支持推出的一款低衰减高效率的单晶组件。Hi-MO1的最大特点是初始光衰(LID)比普通的单晶组件降低50%以上,即LID不超过1.5%,在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可控制在1%以内,而组件全面积转换效率高达18.35%,60型功率达到300W。
低衰减高效率Hi-MO1致力于高端组件平价化
据介绍,相对于其他晶硅技术,单晶具有完美的晶格排列,其金属杂质含量极低,具有发电性能的天然优势,然而由于P型单晶硼氧复合体的原因,在最初的2-3个月会出现光致衰减现象,在之后的9-10个月内逐渐恢复,尽管单晶的首年及长期发电量与同类晶硅相比具备优势,但初始光衰现象并没有让单晶发电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乐叶光伏组织大量研发资源研究如何降低组件初始衰减,其母公司隆基股份在此方向上也投入巨大,例如在单晶控氧环节取得重大突破。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坚,乐叶光伏终于找到了降低初始光衰的途径,找到了提升组件功率与降低初始光衰的完美结合点,这就是Hi-MO1诞生的根源所在。
Hi-MO1衰减机理认知的突破在于硅材料科学与组件技术的完美融合,陈宏介绍道,以上特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新品组件可以带来更低的工程投资成本以及更高的发电效益,高度集约降低可变BOS成本(包括土地、桩基、支架、直流线缆、汇流箱、安装工程以及物流成本)。
乐叶光伏在新品发布会上表示,Hi-MO 1的诞生,意味着单晶组件作为高端产品的性能再度提升,一贯坚持“越高效、越经济”产业发展理念的乐叶光伏,在高端组件平价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一大步。
乐叶光伏执行董事钟宝申在致辞中指出,回顾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单晶电池转换效率从1954年的4.5%提升到今天的20%以上,1985年,单晶电池的售价从1985年的10美元/瓦到现在,售价只有原来的3%左右。产品高效化,产业化规模发展,真正促进了光伏走向普及。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史利民认为,光伏产业正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精髓就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光伏最终要走出补贴依赖的困境,要通过市场拉动促进技术水平提升。在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光伏产品达到国家“领跑者”要求,市场发展到技术创新、再反过来驱动市场的良性循环正在有序推进中。
史利民认为乐叶光伏推出Hi-MO1组件新品,提升组件功率、提高系统发电量,是站在技术引领的视角上,用实际行动推动度电成本的降低。
组件高效化成共识单晶高效技术路线受追捧
回顾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在人类对太阳能进行不断研究利用的过程中,其主线就是不断提升光伏产品转换效率。1954年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研发出转换效率为4.5%的单晶光伏电池;1960年hoffman电子将单晶电池效率提高到14%;1962年,光伏电池首次用在商业卫星上,之后数年内,转换效率较低、成本高昂的光伏产品在数年后主要在航天、航空、军工领域应用;1985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研发出20%转换效率的单晶电池;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里,全球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大加速了高效产品的量产速度,并由此让电池、组件产品具备经济性。产品高效化、规模化发展真正促进了光伏走向普及。
钟宝申认为,太阳能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特点,包括电池用的金属电极,组件用的玻璃、背板、铝边框、EVA,系统安装用的支架、水泥桩、线缆等等在内的收集成本相对较高,而收集成本构成的材料通常属于较为成熟的产业,成本下降空间有限,只有提高光伏产品转换效率,才能降低光伏收集成本,从根本上降低度电成本,提高转换效率是大势所趋。
除了提高产品转换效率,系统发电量也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之一。乐叶光伏成立以来,组织大量研发资源研究如何降低组件初始衰减,提升组件在运行寿命中的长期发电量。同时,乐叶光伏依赖于母公司隆基股份在单晶方面的技术突破,进行如何降低组件衰减及延长组件寿命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据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介绍,2015年乐叶光伏完成了从0到GW级单晶产品出货;2016年,乐叶光伏强化了对客户供应能力的保障,到年底组件产能将达到5GW,组件出货有望突破2.5GW。经过一年半左右的努力,乐叶光伏已获得国内主流电站投资商的认可,未来三年的业务合作意向超过10GW。另外,今年1-5月国内核心电站投资的组件产品需求中,单晶已占到40%以上,这与2014年之前五年内单晶在国内规模化应用只有中电投一家形成了鲜明对比。组件高效化,已成为电站投资者的共识,而单晶正是现在乃至未来五年最为经济的高效技术路线。
在竞价上网成为既定趋势的当前光伏环境下,如何提高度电成本成为投资商日益关注的问题。高效率与低衰减无疑成为乐叶此款新品组件的最大亮点,科技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将有力助推光伏行业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