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署(IEA)于2015年11月10最新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015》执行摘要显示,到2040年时全球能源消费会增加三分之一,主要是由印度、中国、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的需求驱动。其中,印度在全球增长中的占比最大,占到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大约四分之一;中国到204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中国持续的能效提高和风能、太阳能、水电和核电等低碳能源使中国的排放增长放缓,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可再生能源占2014年世界新增发电容量的几乎一半。
以下是光伏們摘录自《核能研究展望NPRV》的部分内容:
世界能源展望2015执行摘要
中国进入了一个能源强度大幅降低的发展阶段,其在驱动全球趋势中的作用也在改变。可再生能源占2014年世界新增发电容量的几乎一半。世界范围内,强制性能效法规的监管范围已覆盖全球能源消费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 “中心情景”中,到2040年时全球能源消费会增加三分之一,主要是由印度、中国、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的需求驱动。全球能源消费增量全部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而经合组织国家随着人口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能效提高,其能源消费总量从2007年的峰值开始下降。欧盟(到2040年下降15%)、日本(下降12%)和美国(下降3%)引领着能源消费下降的趋势。
中国重新调整全球能源需求的引擎
中国转向能源强度更低的发展模式对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在能源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们的展望期内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其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天然气市场也大过欧盟。中国到204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偏重于服务业而非重工业发展(钢铁和水泥产能都有可能已在2014年达到峰值),意味着与过去25年相比,单位经济增长所需的能源将降低85%。政策选择也在改变中国能源系统的面貌及其发展步伐。中国将于2017年引入涵盖电力行业和重工业的碳排放交易方案,这将有助于抑制对煤炭的需求。在2005年时,中国只有3%的能源消费需要满足强制性能效标准,如今,中国有大约半数的能源消费需要满足强制性能效标准。而且,持续的能效提高和风能、太阳能、水电和核电等低碳能源使中国的排放增长放缓,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印度站在了世界能源舞台的中心
印度是《WEO-2015》深度分析涉及的主要国家,其在全球增长中的占比最大,占到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大约四分之一。目前,印度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是第三大经济体,但只占全球能源消费的6%,有五分之一的人口(2.4亿人)依然没有用上电。印度已制定多项政策加速其现代化进程,(通过“印度制造”计划)发展其制造业基地,其人口和收入不断增长,到2040年时印度城市人口再增加3.15亿,正进入一个能源消耗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电力和工业对煤炭的需求猛增,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增加到将近一半,使得印度成为全球煤炭消费增长最大的国家。石油需求增长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到这一时期末将会接近每天1000万桶。印度加速推广低碳技术,但其新建大型水坝或核电厂的步伐还不确定,所以要大力依靠太阳能和风电(印度在这些领域具有潜力,且雄心勃勃)才能实现到2030年非化石燃料装机占电力行业40%的承诺。
满足印度的能源需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而且要持续关注对能源安全和环境的影响。要实现到2040年的能源供应估计需要2.8万亿美元投资,大力推进印度能源监管框架改革对于保障所需投资至关重要。其中四分之三的投资需投向电力行业,其规模几乎需要翻两番才能满足预计的电力需求,但现在依然受到配电企业电网线损高和财务状况差的困扰。煤炭供应的增加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煤炭生产国,而且到2020年时印度会超过日本、欧盟和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石油生产远落后于需求增长,使得石油进口依存度到2040年时超过90%。迅速扩大的能源工业会加重本已严重的水污染和本地空气污染问题:采用综合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化政策(“智慧城市”倡议)、加强污染控制、推进技术研发、关注能源效率能够缓解这些风险,避免锁定在低效的资本存量上。
实现2030年人人享有能源的目标需加快步伐
印度在为其人民提供能源方面进展迅速,但是整个世界却还未能实现其为所有人提供可用得起的、可靠的、可持续的现代化能源的宏伟愿景。尽管已经做出很大努力,如今依然有大概1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7%)用不上电,有27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8%)由于以传统的方式使用固体生物质做饭而面临健康风险。新近达成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涵盖了能源目标,这是IEA长久以来倡导的举措,其中包括到2030年实现普遍享有能源的目标。在我们的展望中,到2030年时,用不上电的人数将会减少到8亿人,用不上清洁炊事燃料的人数在2030年逐渐减少到23亿人。
电力行业引领低碳化
电力在许多终端用能行业的份额都在增加,到2040 年时,电力会占最终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电力行业引领着能源系统低碳化的发展道路。非经合组织国家占新增电力需求的八分之七。到2040年时,每投资1美元用于新建电厂,其中就有60美分花费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会增加约8300 太瓦时(TWh)(占总发电量增量的一半以上),这相当于如今中国、美国和欧盟的化石燃料电厂加在一起的发电量。其最终结果是煤炭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份额从41%下降到30%,非水可再生能源增量类似,而天然气、核能和水电总体保持了现有的份额。到2040年时,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欧盟的份额会达到50%,在中国和日本会达到大约30%,在美国和印度会超过25%:相比之下,在亚洲之外煤炭在电力供应中的份额不足15%。尽管技术更加昂贵,化石燃料价格不断攀升,但在多数地区,相对于GDP而言,电力必将变得更加廉价。随着更多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更加高效的火电厂,到2040年时,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只有发电量增速的五分之一;而这在过去25年是一比一的关系。为实现这些预期,到2040年时,世界需要增加的装机容量比如今全球的装机总容量还要多,但是由于要并入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力,容量平均利用率反而会下降。这在很多国家引发了一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适当市场机制才能为发电和电网提供必要的投资。
能效措施蓄势待发
要把到2040年的世界能源需求增长限制到三分之一,能效将发挥关键作用,同期全球经济增长150%。中国和印度(跟随日本强制能效标准步伐)的强制性目标已经把全球能效法规对工业的覆盖率从2005年的3%增加到现在的超过三分之一,而且从现在到2040年此类能源政策将继续扩大其覆盖范围和效力。在经合组织国家,能效措施把需求增长减少为没有此类措施的情况下的60%。但是我们的中心情景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能效提高的潜力。我们估计,2030年全世界新购设备的能效会再增加11%,所节约能源的平均成本是300美元每吨油当量,远远低于1300美元每吨油当量的加权平均能源价格。目前只有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对卡车和重型货运车辆的能耗进行监管,欧盟也计划出台相关规定:更广泛的地域覆盖和更严格的标准可以把2030年时新卡车的石油需求削减15%。改变产品设计、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材料效率”)也会提供巨大的节能潜力;对于能源密集型产品,比如钢铁、水泥、塑料或铝,到2040年时,材料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节约的能源可以是生产过程中能效措施带来的节能量的两倍。
平衡朝着低碳技术转移
成本趋势加强了政策对低碳能源方案的优先考虑,因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成本逐渐变得更加昂贵,而可再生能源和更加高效的终端能源利用技术的成本继续下降。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企业被迫转向储量更小、位置更加遥远或挑战更大的油气藏,多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类型的生产成本都会增加,虽然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会降低这一影响,但依然无法扭转。相比之下,对于更加高效的设备和电器,成本降低已成常态,对于风电和太阳能光伏也是如此,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迅速,有大量合适的地方适合推广部署。化石燃料消费继续从高补贴中获益:我们估算,2014年全球在这方面的补贴费用就将近5000亿美元(若没有自2009以来的改革,应该会达到6 000亿美元左右)。2014年帮助电力行业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补贴是1 120亿美元(加上230亿美元的生物燃料补贴)。在我们的中心情景中,只有少数国家实行了较高的碳定价。有鉴于此,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相关补贴对于多数装机容量而言依然至关重要。可再生能源装机转向可再生能源资源更好的国家,成本继续降低,批发电价上涨,补贴需求有所降低。到2040年时,补贴增加50%,估计会达到1700亿美元,这会确保来自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有五倍的增加(如果没有成本降低和批发电价上涨,2040年的补贴将超过4000亿美元)。没有任何补贴支持的、具有竞争力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所占的份额会翻一番,占比达到三分之一。
行进的方向在改变,但目的地依然不是2摄氏度
尽管COP21 助推了政策意愿之转变,但还需加强力度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差影响。有众多明显迹象表明,迫切需要的全球能源转型正在进行中,但其步伐尚不足以持久逆转二氧化碳排放不断攀升的态势。在我们的中心情景中,低碳技术的年度投资会增加,但是到2040年累计7.4万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只占全球能源供应投资总额的大约15%。虽然电力供应低碳化稳步发展,但终端用能行业却没有出现类似的迅速转变,在这些行业,取代作为工业燃料的煤炭和天然气,或作为交通运输燃料的石油更加困难和昂贵。其最终结果是,现在制定的能源政策会导致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放缓,但是不会与经济增长完全脱钩,也不会实现满足二摄氏度目标所需的排放绝对减少。2015年6月发布的WEO特别报告《能源和气候变化》表明了还可以开展哪些工作,在不产生净经济成本的情况下到2020年与能源相关的排放可以达到峰值——如果要让二摄氏度限制目标依然可行,下述步骤就十分必要:
提高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能效;
逐步减少低效燃煤电厂的使用,并禁止新建低效燃煤电厂;
把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从2014年的2700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4000亿美元;
到2030年时逐步取消对终端用户的化石燃料补贴;
减少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中的甲烷排放。
结论
如果世界想让排放轨迹与二摄氏度目标保持一致,在COP21 上达成的气候行动框架就需要建立一个确保随时间发展不断加强气候承诺的程序,我们的《WEO-2015》中心情景显示了这一点。清晰可信的长期低碳化愿景对于为投资提供正确的信号和让低碳高效的能源行业成为国际社会减缓气候变化努力的核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介:国际能源署是一个自治机构,创立于1974年11月。其在过去和现在都具有两重使 命:通过对石油供应的实际中断做出集体响应来促进其成员国的能源安全;为其29个成员国及其他国家提供确保可靠、廉价的清洁能源供应方法的权威研究和分析。国际能源署在其成员国之间开展全面的能源合作计划,每个成员国都有义务持有相当于其90天净进口的石油库存。国际能源署的目标是:
确保成员国获得可靠、充足的各种形式能源供应;特别是,在石油供应中断时要通过维持有效的应急响应能力来实现。
促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源政策,尤其是要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通过采集和分析能源数据改善国际市场的透明度。
支持全球能源技术协作,保障未来能源供应并减轻其环境影响,包括通过改善能源效率以及开发和推广低碳技术。
通过和非成员国、产业界、国际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接触和对话找到全球能源挑战的解决方案。
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此外欧洲委员会也参与了国际能源署的工作。